心智工具箱(13):自我决定论(1):幸福的来源

2013-04-29 23:00

心智工具箱(13):自我决定论(1):幸福的来源

by

at 2013-04-29 15:00:00

original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needs.html

如何选择更易带来幸福与健康?正在成长路上的你,如何更好激发自己与别人内部动机?「心智工具箱:自我决定论」尝试回答。且让我们先从人类基本心理需求谈起,是否有比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更靠谱的理论?

幸福的来源

2004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普通人的幸福。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如教师与校长,询问人们:

* 您第一次感觉到幸福,那是什么样的情景?
* 您认为最幸福的事情
* 您认为最不幸福的事情
* 您现在的职业,对幸福有什么影响呢
* 如果您可以换一份工作,您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在进行访谈后,再邀请每位参与研究的朋友填写一份问卷,包含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薪资水准与人口学信息等。接着,将录音转为文字,进行中文分词与词频统计。最后,基于扎根理论,使用质性研究辅助软件ATLAS.ti与Nvivo,试图从中挖掘出幸福的通用模式。

比如,这是其中一份访谈录音。。(文件较大,在线播放很卡,建议下载来听。仅作质性研究学习使用,请下载之后不要传播,谢谢,明天会删)。在访谈者问及“如果您可以换一份工作,您最想从事什么样职业”时,我们听到这样的回答:

研究者:那你觉得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以让你更幸福呢?
访谈对象:广告业,服装设计
研究者:能具体说说吗
访谈对象:因为小时候家里有那种娃娃,自己做衣服给娃娃穿,...小时候,我妈妈上班出门前会问我,我这样穿漂亮吗,我说恩恩,如果那样会更漂亮,我自认为至少到现在,服饰搭配的风格还是蛮好的,还是能够接受时尚的,比较前卫的我也能接受,。。,我觉得有另外一种职业可以选择,我会选择这种比较时尚前卫的,。。。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稀奇古怪的,乱七八糟的,如果真的能让我实践的话,我会觉得这真的很幸福的事情,达到我的梦想 ,很开心:D

我们获得一些什么有趣发现呢?按照心理学传统,我们将幸福分成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表现行为。什么是主观幸福感?这是心理学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指你对生活整体满足程度、快乐程度等体验,一般是使用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形容词表来评定。比如,在这个研究中,这样来评定:

主观快乐自评量表与主观幸福感自评量表题目示范

大家可以尝试完成第一部分四个题目,它是主观快乐自评量表(SHS),表示您当前快乐程度,当时研究时,当作主观幸福感参照值来计算。第二部分则是主观幸福感问卷部分题目示范。

幸福表现行为主要是指影响到您感知到幸福的行为事件,也就是主观幸福感来源。早期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往往将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表现行为混为一谈。相反,在我们的研究中严格区分。最后,从中发现幸福表现行为,什么样的通用模式呢?如下图所示:

幸福来源的7S模型

这些术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先看模型图左边,更多与成就、能力相关:

* 物质满足——指对金钱、名誉、地位等外在物质条件感到满意。 
* 专业成就——指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出众业绩和成果。

再看看模型图右边,更多与人际相关:

* 家庭温馨——指家庭环境拥有一种亲切体贴的氛围。 
* 人际和谐——指人际关系稳定和睦,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很愉快。 

最后看看模型图中间,更多与自主性相关:

* 愉悦事件——指能带给自己身心快乐的活动或事件。 
* 自主控制——指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自主把握控制空间。 
* 身体健康——指身体状态良好,有足够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事件。

我们将其戏称为幸福7S模型。在研究后期,根据这个幸福模型建立测量问卷,发现它求出来的分数,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离职行为与工作满意度等很有解释力。

自主、胜任与归属

这个研究作为商业产品一部分,很快大规模用在教育实践与教师培训中。不过,当时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从大量访谈中提取出来的幸福模式偏偏是七种? 不是台湾学者陆洛(1998)所言的九种,也不是美国学者Ryff 与Keyes(1995)的六种,并且维度指向与他们出入较大。虽然来自教育实践一线的反馈与数据校验,证明我们的幸福模型靠谱。

时间很快步入2008年。我的疑问意外得到解答。因为共同发起一个灾后心理支持组织,得以与专研人类动机与情绪发展的咕咚相识。有一天,我分享2004年建立的幸福模型。咕咚给出了自我决定论的漂亮解答。

原来,我们建立的幸福模型与自我决定论不谋而合。自我决定论研究者德西与瑞安(Deci & Ryan, 2000)认为人们存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它们从人类动机层面解释了幸福的来源,如图所示:

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它们各自含义是:

* 自主性(autonomy):或称自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并且完全出自自己选择;
* 胜任感(competence):或称胜任需求,是指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
* 归属感(relatedness):或称关系需求,是指人们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是一种在意别人,也同时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人们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关爱、理解和支持,体验到归属感。

人类动机行为都是为满足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幸福感与此密切相关。自主性,强调人们对主动权的感受;胜任感强调人在与环境互动时,希望能够产生有效反馈;归属感强调人们希望与他人发生关系的渴望,如同事间人际和谐或者恋人间的亲密关系。

在2008年,意外发现幸福7S模型与自我决定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之间的联接。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幸福的来源本来就是人们的动机嘛!而我们的模型,恰巧与自我决定论相互佐证。如下图所示:

Swb Needs

有趣的是,咕咚提供的自我决定论中文论文作者,恰巧是十多年前,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大郭。世界就是充满这样奇妙的联系。

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幸福模型与自我决定论的研究相互佐证。来自Barrad、Deci和Ryan (1998) 的研究同样发现,在公司里,通过对雇员自主、能力和归属这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意度可以预测他们工作时业绩和快乐程度。作为人类跨文化、跨历史存在的基本心理需求,大量研究都发现类似规律。先让我们看看一项来自大型调查获得的证据。

爬梯子 VS 万花筒

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最知名。即使不是心理学专业研究者,也能侃上几句。乍看之下,马斯洛似乎对人生意义给出答案:人活着不就是满足一层又一层需求,直到最后“自我实现”吗?这样一来,活着就是一个需求驱使的生命过程,活着的目的也就是为实现终极目标:自我实现。这是一个美妙的理论,可是人真的就是在或者只是在满足一级又一级需求吗?活着,就是在玩一个爬梯子游戏吗?

Ladder

究竟是马斯洛层次需求论更靠谱还是自我决定论三种基本需求论更靠谱?Diener借助盖洛普调查,做了一项大型研究。(Tay & Diener, 2011)在2005年到2010年,对123个国家十多万人调查发现,马斯洛层次需求论多数时候靠谱,但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最重要的观点,底层需求制约高层需求,完全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研究者们采访时发现,部分加尔各答贫民窟人们,他们虽然不满意贫困,但是非常快乐,因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富裕。Diener发现,即使人们在危险环境下,也不是不能快乐。相反,Diener大型调查多处支持自我决定论的需求观。缺失自主性伴随消极情绪;归属感带来积极情绪。(在Diener研究中,是Social、Respect与积极情绪普世显著相关;Safety、Respect、Autonomy与消极情绪普世显著相关)

并不仅仅心理学证据支持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普世存在。来自管理学研究也存在大量类似说法。哈佛商学院教授、《创新者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在新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Christensen, Allworth, & Dillon, 2012) 中引用类似框架(参见:http://capexboston.com/?p=129),强调自主、胜任与归属。在书中,他引用乔布斯演讲,说道:

“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另一个类似框架是我反复推荐过的《哈佛商业评论》经典之作成功万花筒(Nash & Stevenson, 2004)。追求成功犹如射击一组移动目标:每当你命中一个目标后,从其他方向又会冒出另外5个目标。因此,在取得一项成就之后,你的喜悦又很快被新的压力和焦虑代替——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期许,更高的目标。成功人生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目标都同时具备快乐、成就、意义、传承四种元素,并且对目标采取“适而可止”而非“多多益善”的态度。

这种人生策略就好比万花筒,它有四个小隔间,在你的一生中,你可以不断地往每个隔间放入一些色彩斑澜的玻璃碎片(即你追求并实现的目标),从而使属于你的万花筒图案越来越丰富多彩。这四个小隔间,都体现着人们基本心理需求,它们是:

* 快乐(happiness)——对生活感到愉快或满足。
* 成就(achievement)——你取得的成绩超过其他人苦苦追求的类似目标。
* 意义(significance)——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 传承(legacy)——建立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在未来也获得成功。

Kaleidoscope

小结

人生并不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样,在玩一个爬梯子游戏,先通过乏味工作获得物质满足,幸福与快乐就会接踵而来。与越爬越累的策略相反的是“万花筒策略”,它强调把玩、观察、惊奇与自主。精彩人生,如同万花筒般,三类基本心理需求纷纷扬扬,混杂出积极情绪之花。在你所拥有的时间。你,看到那自主、胜任与归属的人生碎片吗?还是局限在成就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