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Once Touch的一些感想和经验小结
by
at 2012-11-24 16:00:00
original http://blog.leezhong.com/tech/2012/11/24/once-touch-conclude.html
Once Touch是我开发的第一款iOS应用,这也延续了我每换一家公司就换一门语言的「优良」传统:ActionScript(时光网)->PHP(凤凰网)->Python(知乎)->Objective-C(Legend33)。希望这次是最后的转型。
简单说说为什么选择iOS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用户基数
iPhone和iPad的总销量都是上亿的规模,所以不用担心会是个小众平台,但你会说Android的占有量比iOS要高得多,这就引出下一个原因:消费体验和消费习惯
消费体验
关联信用卡,点击两下按钮,输入密码就能完成了一次购买,简单几步,钱就流到了你的卡里,只要你的app足够优秀,足够吸引人。当然了,还要交给老大30%的地摊费。
消费习惯
虽然在国内越狱的iPhone还是呈现一统江湖状,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为优秀的app买单,而且随着支持国内的银行卡、系统升级、Gift Card等原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支付队伍。如果把眼光放在全球,就更不用纠结国内的悲惨现状。
产品品质
尽管随着乔老爷的离去,苹果的产品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诟病(当然我也在其中),但不可否认,它依旧是最好的产品,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给她一点时间去适应,去试错、去磨合,去找到自己的节奏,相信在Android的鞭策下,她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开发体验
第一次打开Xcode时,就喜欢上了这个界面,心想,以后如果能用它开发app会是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Objective-C虽然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它那有点别扭的语法,但过了适应期后,这种障碍就不存在了。Xcode虽然偶尔会崩溃、出现莫名的错误、查文档很慢,基本上还是很称职的,在2010 Air上能有这样的表现我已经很满足了。
进入门槛
相比web开发,iOS的进入门槛明显要高不少:中文资料偏少、需要一套苹果的开发设备、有一定的编程经验。所以搞iOS开发的不少都是从其他语言转过来的。如果一项技能不好学,但学会了又很有用,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去攻克它?
我的iOS学习之路,主要是这几个工具:Programming in Objective-C、Stanford iPad and iPhon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StackOverflow。接下来就是不断地练习了。Once Touch的开发用到了Cocos2d框架,所以还看了learn cocos2d game development with ios 5这本书,了解基本的概念和使用。
开发Once Touch第一版的时候,架构想得不多,主要是以实现为主。但是跟所有项目一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那个体系下要增加点变化会比较麻烦,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这样,只要时间足够,这些变化还是可以被搞定的,所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常常需要很多人,因为低质量的代码需要更多的人去维护,而且周期也会变长,自然也就不敏捷了。
后来要开发universal版了,iPad、iPhone5自然也都要支持,如果再在现有的代码上进行调整,我觉得对自己太残忍,以后也不好意思开源,索性就重新再写一遍吧。
这次重写的指导方针就是模块化编程,也就是多用组合,少用继承。比如Once Touch里的小球,可以移动、缩放,就可以把移动和缩放单独提出来作为两个模块,小球再通过addChild的方式把这两个模块添加进来,这样小球就可以移动和缩放了。
为什么要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先来看两张图片,第一张是国际空间站
再来看看拆解图
看出模块的好处了吧,只要接口是对的,且功能也正常,这个模块是非洲产的,还是美国造的,都不care。也就是说空间站完全不关心每个模块的内部实现。每个模块只要完成自己的功能就行了,出了问题,也只需要调整某一个模块,而不用担心会引发其他模块功能的异常。这其实就是OO设计里的SOLID原则。
Xcode的文件管理
之前的习惯是把文件都交给Xcode来管理,在Xcode里新建Group,因为Xcode并不会在新建Group时在文件系统也新建文件夹,所以在Project在Xcode看起来挺整洁,到了文件系统就又是另一回事了。那能不能两全其美呢,当然是可以的,稍微改变下流程就行。不要在Xcode里新建Group,先在文件系统中建立好文件夹,然后把文件夹拖到Xcode的目录中就可以了,以后在该Group下新建的文件都会出现在文件系统中对应的文件夹内。
目录结构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我的目录结果,简单说明一下:
Utils
这里放一些与应用无关的帮助类文件,如Global.h / Helper.h / Macro.h等等。
Components
这是重头戏,所有的模块都会被放到这里。
Vendors
这里放一些第三方的类库,如MagicalRecord / CCUIViewWrapper等等。
Models
与数据打交道的Model都会放到这里
Config
应用的默认设置,主要是一个plist文件
Textures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件夹,不是Group,而是Folder,也就是走的文件系统。这么做的原因是,把iPad和iPhone需要用到的资源分开存储(分别放到iPad和iPhone文件夹里),按需载入。
模块的粒度
以这个画面为例
应该把星星作为一个模块,还是把3个星星作为一个模块?分数有没有必要作为一个模块?左边黄色的那个圈呢?
如果模块的粒度划分过细,那么组装的过程就会很痛苦。想像一下某个MM拎着一堆电脑零件来找你组装台电脑,你信心满满地告诉她:几分钟搞定。等你打开箱子后发现,风扇、硬盘神马的都是以最小单位存在,还得先把这些附件先组装起来,看你崩不崩溃。
如果粒度划分过粗,就失去了模块的意义,基本上也无法复用了。一辆雪佛莱,如果说还能作为某个更大实体的零部件的话,估计也就只有擎天柱了。
所以恰当的粒度划分才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还是以上面这张图为例,星星、钻石、分数和左边的圆,如果其他地方很少会单独使用到这些实体,就可以整体作为一个模块。当然如果将来其他模块会用到其中的某一部分,就需要重新拆分了。
模块与母体之间的通信
首先,模块之间是互盲的,A模块不需要知道B模块的存在,更不能依赖B模块,这样才能解耦(话虽如此,实际上经常会自然不自然地与某个模块发生耦合)。模块只需要提供接口供母体使用就行了。当然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还需要通知母体,这就需要用到delegate。有delegate,自然也少不了protocol。以小球为例,小球本身是一个模块,该模块又有移动和缩放两个子模块。
MovementComponent
@interface MovementComponent : BaseComponent {
float _radian; // 小球的半径
float _delay; // 小球是否需要延迟运动
BOOL _isOutSide; // 小球是否在外面,Challenge/Endless模式会用到
}
@property (nonatomic) float speed; // 小球的移动速度
@property float delay; // 延迟时间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isOutSide; // 是否在外面
- (void)move; // 开始运动
- (void)stopMove; // 停止运动
ZoomComponent
@class ZoomComponent;
@protocol ZoomComponentProtocol <NSObject>
// 当小球是最后一个球时,也就是得到perfect后,会有一个覆盖全屏的缩放
// 等到缩放完成后需要通知delegate
- (void)zoomComponentDidGiantZoomOut:(ZoomComponent *)zoomComponent;
@optional
// 小球从最大缩放到最小后,需要通知delegate
- (void)zoomComponentDidZoomOut:(ZoomComponent *)zoomComponent;
@end
@interface ZoomComponent : BaseComponent {
BOOL _pauseZoomOut; // 在Endless模式,最后一个球是不消失的,所以需要停止缩小
}
- (void)reInit; // 重新初始化,对已有小球的重复利用,用于Challenge/Endless模式
- (void)zoomIn; // 放大
- (void)pauseZoomOut; // 停止缩小
- (void)resumeZoomOut; // 可以缩小
- (void)giantZoomIn; // 全屏放大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isSmall; // 当前是否为小球状态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isBig; // 当前是否为大球状态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isZoomIn; // 是否开始放大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isZoomOut; // 是否开始缩小
@property (nonatomic) BOOL finishedZoom; // 是否已经完成了缩放整个流程
@property (nonatomic) float zoomDuration; // 放大的时间
@property (nonatomic) float bigDuration; // 大球状态停留的时间
@property (nonatomic) float bigScale; // 放大到多少倍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ZoomComponentProtocol> delegate; // 母体
@end
ZoomComponent里有一个protocol和一个delegate,如果某个object想要添加ZoomComponent,则必须实现ZoomComponentProtocol协议,并且把自己设置为ZoomComponent的delegate,这样在相应的事件发生时,会自动触发协议里的几个方法。因为是小球添加了MovementComponent和ZoomComponent,所以BallComponent需要实现ZoomComponentProtocol
BallComponent
#import "ZoomComponent.h"
@interface BallComponent : BaseComponent<ZoomComponentProtocal>{
int _index;
BOOL _isMasterBall;
ZoomComponent *_zoomComponent;
MovementComponent *_movementComponent;
CCSprite *_ballSprite;
}
这里又有问题了,Layer添加了BallComponent后,需要调用Ball的一些方法和属性,如isBig / move 等等,对于Ball来说,其实就是调用Zoom和Movement对应的方法,如ballComponent.isBig其实就是zoomComponent.isBig。那能不能对外暴露zoomComponent和movementComponent呢,如ball.zoomComponent.isBig 或 [ball.movementComponent move]。这样不好,前面说过了,调用方不应该知道模块的内部实现,因为模块的内部是有可能变动的。所以,就只能进行二次封装,类似下面:
- (void)setBigDuration:(float)bigDuration
{
_zoomComponent.bigDuration = bigDuration;
}
- (void)setBigScale:(float)bigScale
{
_zoomComponent.bigScale = bigScale;
}
- (void)setSpeed:(float)speed
{
_movementComponent.speed = speed;
}
- (void)setDelay:(float)delay
{
_movementComponent.delay = delay;
}
初看起来会觉得挺累赘,但是从长远考虑这么做是值得的。显性好于隐性,这样能一下知道ball模块对外暴露了哪些方法。
添加模块和设置delegate的过程大体如下:
_zoomComponent = [ZoomComponent node];
_zoomComponent.bigDuration = bigDuration;
_zoomComponent.bigScale = bigScale;
_zoomComponent.delegate = self;
[self addChild:_zoomComponent];
小结
使用继承会使架构变得复杂,为了保证每个类都只有自己需要的方法,需要很小心地定义public / protected / private方法,尤其是对父类地改动更需小心,这种架构很难应对多变的环境。
使用组合可以让每一个模块专注于自己地功能,按需使用,模块的调整只要不影响接口,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提升了自由度。
不过组合也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涉及到子模块,比如上面的BallComponent,需要重新定义一遍接口,而继承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有一些公共的属性和方法也可以通过继承来实现,比如所有的Component都继承自BaseComponent。
所以尽量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