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蝙蝠侠?没事,看看资深影迷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
by BAZINGA
at 2012-07-25 11:00:23
original http://luo.bo/27879/
提示:这是一篇6000字的长文,把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打通评论,且有第三部【剧透】
# 壮志未酬的黑暗骑士
## 诺兰结构
《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一开场全体观众就鼓掌的电影。「他几乎没有拍过烂片。」这就是人们对导演诺兰的评价。
2005年的《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诺兰在平生第一部大片中,把「蝙蝠侠」塑造成一个内心冲突激烈的「黑暗英雄」,加以他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把这个经典超级英雄故事说得跌宕起伏,却又不至于让普通观众觉得像《记忆碎片》那样看着费脑子。2006年的《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他进一步在大片中尝试挖掘人物心理深度的可能。2010年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他把原本复杂的梦境说得层次分明,再次证明了他作为叙事大师的能力。
而2008年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这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顶峰。在有了第一部蝙蝠侠的试手后,诺兰对于大片的处理已经了然于胸。他史无前例地在一部好莱坞漫画超级英雄影片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他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甚至不可超越的经典反派形象,同时,这部影片做到了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诺兰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大片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在诺兰的后两部电影《盗梦空间》与《黑暗骑士崛起》中被采用,也被其它题材的大片所借鉴。
照着「诺兰结构」拍的大片,几乎都不会很差。不过需要说的是,这个结构并非诺兰首创,只不过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导演。至于「诺兰结构」是什么?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也许通过比较更容易理解。
把《黑暗骑士》与《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今年另一部票房极佳的超级英雄电影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叙事节奏和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两部片子都是以反派人物的登场为开篇,而且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犀利」是关键,为的是快速渲染出敌人的强大。如果反派角色没有在影片早期登场,那这部片子就只能拍成悬疑剧了,不然观众会看得没头没脑——他们要在影片中解决什么坏人?而很快地,正义英雄得紧接着登场,并且秀一下自己的本事,在《黑暗骑士》中是蝙蝠侠勇擒「稻草人」与意大利黑帮;在《复联》里是各种英雄轮番显身手。然后的叙事的套路必然是正派反派的多回合较量,一般来说,在影片50%之前,是反派占上风,到了60%进度是,正派状态必须跌入低谷。然后正派勇猛反弹,强势回归至影片75%-80%的进度,笔锋一转,在眼看胜利时出现新的危机,但这个危机需要「很严重」,但有需要主角当机立断,花10%的进度解除危机,使全片进入最后的高潮。两部影片在叙事上莫不如是。
在这个看似俗套结构上相似的前提下,《黑暗骑士》是如何做得更好的?至少有几个方面决定了它的优秀。首先,影片的思想深度让《复联》望尘莫及。其次,反派塑造上,小丑也是超乎寻常的丰满。一般来说,一个导演塑造反派,往往有三条路。一是让反派力量强大无比,如《复联》中的洛基;二是让反派的经历坎坷,以至于让人产生同情,如最近《蜘蛛侠3》(Spider-Man 3)中的「沙人」。这两种都是最好走的,前者直接,而后者追求的是所谓的「人物戏剧性冲突」。而诺兰却走了第三条最难走的路,让「邪恶」走向极致:小丑一点不值得同情,小丑也没有超凡武艺,但它的犯罪如此迷人,又有品味。最后,作为大片,大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复联》的战斗场面非常过瘾,要做出好的大场面不容易,不是砸钱就能堆得得出的,这点我佩服乔斯·韦登。而诺兰在《黑暗骑士》中给出的大场面不仅节奏紧凑,匠心独具,以那段经典的「保卫哈维·登特」追车戏为例,从一开始小丑巧设路障,扫清障碍,到蝙蝠侠舍生挡炮弹,刚让警车上的警察松口气,小丑又把直升机给拿下,正当大家心焦时,蝙蝠侠的摩托车拍马赶到,把小丑卡车掀翻,原以为小丑搞定,却不料蝙蝠侠因不肯下杀手而自己撞倒在地,眼见小丑得逞时,哥顿警长「死而复生」,制符小丑。整个追车戏一波三折,不仅场面漂亮,而且处处为的是「推进剧情」。而《复联》用的场面却是人海战术,显然低了一个档次。
正是这些对电影细节和整体的非凡掌握,成就了诺兰如今的盛名。那么他是否把这套结构在蝙蝠侠系列终章《黑暗骑士崛起》中发挥好,甚至到一个新境界呢?
## 蝙蝠侠的旅途
「每个英雄都有一段旅途,每段旅途都有一个终点。」作为第三部蝙蝠侠影片,诺兰的首要目标是给蝙蝠侠一个归宿,一个合情合理的归宿。
《侠影之谜》中,蝙蝠侠的诞生缘起于布鲁斯·韦恩的父母双亡。布鲁斯因为害怕蝙蝠,而要求父亲带全家提前离开歌剧院,结果父母被抢劫犯杀害。正是这份对父母之死的内疚,使得布鲁斯对于「恐惧」有着极大的厌恶;正是对那些抢劫犯的痛恨,让布鲁斯渴望「复仇」和「正义」。然后这个年轻人对于「恐惧」、「正义」和「复仇」的理解都有偏差:黑帮老大法科尼「训斥」这位「高谭之子」根本不懂真正的恐惧,他以为自己已经无所畏惧,其实远非如此;布鲁斯从小的玩伴瑞秋训斥他把「复仇」和「正义」混为一谈;训练布鲁斯一身本事的「影子联盟」大师 Ra’s al Ghul 灌输给他一种凌驾于法律的正义观。
布鲁斯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伴随着蝙蝠侠整个成长过程:《侠影之谜》中,布鲁斯克服了对「蝙蝠」的恐惧和神经毒气带来的身心恐惧,并让犯罪者恐惧蝙蝠侠;当第一部最后 Ghul 告诉布鲁斯,他们「影子联盟」早已策划摧毁高谭,但因布鲁斯父母这样的慷慨之士用他们的财富与之对抗而未获成功时,布鲁斯与「影子联盟」的对决就多了一重「为父母报仇」的含义——尽管这个联系非常牵强,也是第一部为何不够优秀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蝙蝠侠最后并没有亲手杀了 Ghul:「我不杀你,但也不打算救你」。至于「正义」,这是蝙蝠侠永远的原罪:尽管他严格奉行「不杀人」原则,但从他披上披风,遁入暗夜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凌驾于法律至上的「义警」。没错,他每次都把罪犯制服后送给警察,但这不能抵消他在行动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这个原罪被小丑在第二部中利用,让影片《黑暗骑士》成为经典。如果诺兰能够在第三部给于蝙蝠侠解决这个「合法性」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极好的结局。
蝙蝠侠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正义」。如果小丑是「纯粹的恶」,那么蝙蝠侠更像是政府——一个「必要的恶」:一个为了维护社会和平,拥有极大权力的执法者。约束政府的是宪法,而约束蝙蝠侠的是他自己的道德信条。民众相信蝙蝠侠能遵守信条时,一切平安无事;一旦民众不相信他还是个有自控力的英雄,那么他就和小丑没有什么区别了。
可是蝙蝠侠希望做得更多。在第一部中,蝙蝠侠回到高谭市前跟老管家阿尔弗莱德说蝙蝠侠诞生的初衷。他希望有一个象征,一个不死不灭的象征,能够激励全民与这个腐败、黑暗、罪犯横行、官商勾结的势力作斗争。这才是蝙蝠侠最终的目标。作为布鲁斯·韦恩,他最爱的女人瑞秋也希望有一天,这个城市不再需要蝙蝠侠,正义和公平可以通过一套完善的秩序维持,那时候,她愿意和他在一起。
在第二部《黑暗骑士》开头,已经有一些民众带着蝙蝠侠面具投身到蝙蝠侠的志业中,然而这并非蝙蝠侠想要的。哈维·登特,这位高谭的「光明骑士」才是蝙蝠侠完美的接班人。他不仅在与布鲁斯第一次会面中给蝙蝠侠深刻印象,而且作为公诉人(District Attorney),哈维不需要面具就能把全城黑帮绳之以法,他有着和蝙蝠侠一样的正义感,而且并不像大多数经常对蝙蝠侠心怀不满。最重要的是,这位真正的「打黑英雄」广受民众欢迎——We believe in Harvey Dent。他能够做到蝙蝠侠做不到的事情:让所有人相信,正义是可以通过法律实现的,腐败并非不可战胜。
可是最后的结局我们都已清楚,这位最完美的蝙蝠侠接班人——准确地说应该是蝙蝠侠的替代者——却彻底堕落了。蝙蝠侠为了不让民众失去信念,担下了所有的罪名。问题是,正如诺兰在第三部影片上映前所说,「基于一时谎言的安稳是不持久的」,如果谎言被揭穿,民众信念彻底崩塌,该怎么办?蝙蝠侠,作为一个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恶棍,需要在第三部中重新恢复声誉。但这还不是当务之急,他是一个不怕背负骂名的「黑暗骑士」,只要能够重新让「正义」重建,让全民,无论是底层平民、中层白领、还是顶层精英,都能够重新相信,高谭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社会公平公正,让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不需要行贿,不需要巧取豪夺,甚至不需要蝙蝠侠在夜色中行侠仗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蝙蝠侠的精神。
拥有最优秀的大片叙事结构,和完美思想内涵的蝙蝠侠系列,在最终的第三部中是否做到这点?
## 搞不定
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结束,全场再次响起掌声。观众们在为什么鼓掌?火爆的视觉场面?一如既往的深刻思辨?还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我不确定。
我能肯定的是,第三部中诺兰犯了致命的错误。
全片结构和第二部类似,尤其是前半段可以完全与前作媲美。不同于一些观众和影评人批评的,我觉得前半段毫不拖沓,节奏把控完美,没有一点罗嗦的内容:
影片开始于第二部八年后的时间,高谭市一切太平,大家活在八年前蝙蝠侠和哥顿警长编织的谎言上,纪念着城市「光明骑士」哈维。另一边,影片反派登场,用了极其惊人的方法偷天换日地劫走了一个科学家。回到高谭市,猫女登场,她的身份是一名盗贼,在韦恩家偷财务,更重要的工作是,采集布鲁斯的指纹。而蝙蝠侠呢?八年没有现身,而且布鲁斯本人状态奇差,苍老无力,一瘸一拐。
此时,另一个重要任务登场,警察布雷克。布雷克始终对哈维死亡那夜存有怀疑,他是蝙蝠侠的笃信者。贝恩在高谭市的地下水道组建军队,被哥顿警长发现,但警长被擒,虽然他拼死逃脱,但中弹受伤。布雷克见事态严重,竟然跑去韦恩家求见布鲁斯。布雷克表示他洞察到布鲁斯就是蝙蝠侠,希望蝙蝠侠复出拯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高谭市,布鲁斯不置可否。对于蝙蝠侠是否复出,老管家阿尔弗雷德始终是反对的,他希望布鲁斯重新好好生活,但不要去继续做蝙蝠侠了,因为他觉得一旦付出,蝙蝠侠必然送命,而且觉得布鲁斯甚至希望为城市牺牲。俩人裂痕出现。
布鲁斯还是决定复出。他门面探访病床上的警长,警长也希望蝙蝠侠能再次拯救城市,这更加坚定了布鲁斯的决心。接着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歌迪亚扮演的米兰达(Miranda Tate),一个富有魅力,财力雄厚且对投资绿色能源很有兴趣的女人,她与布鲁斯在酒会上碰面,表达了想投资的意愿。很巧,韦恩集团近年财力不济,又有一个秘密研制多年的核聚变项目,总裁福克斯也建议布鲁斯找米兰达投资。
贝恩第一波攻势到来。他带领手下占领证交所,通过仪器篡改交易系统,让韦恩身无分文。蝙蝠侠八年后首次现身,但没能阻止贝恩计划,贝恩全身而退不算,自己还被全城警察围追堵截。当然,开着飞机(The Bat)的蝙蝠侠要脱身自然不是问题。
韦恩身上现已分文没有,米兰达倒是在这次股市混乱中拿到了董事会席位。另外,阿尔弗雷德对蝙蝠侠复出非常不开心,他告诉韦恩,贝恩来历非比寻常,必是经过「影子联盟」训练过的高手。布鲁斯不想听管家唠叨,管家越说越激动,把当年烧毁瑞秋给布鲁斯诀别信的事情和盘托出。布鲁斯彻底心碎,与管家告别。
「人财两空」的韦恩把核聚变设备交给福克斯和米兰达。蝙蝠侠请猫女帮忙带他去见贝恩决斗。那场打斗完全一边倒:蝙蝠侠用尽十八般武艺也动不了贝恩半根汗毛,自己却被贝恩心狠手辣的打个半死,背部错位。别说猫女不忍心看,连周围的的贝恩的雇佣军都不忍一瞥。贝恩当着蝙蝠侠的面把韦恩公司的所有装备,包括蝙蝠车和核聚变反应堆劫走。
第二波攻势到来。全城警察杀入地下水道,早被贝恩料到:一些炸药就把警察困在地下。接着贝恩带着变成核弹的反应堆到橄榄球场,威胁民众。但这不是贝恩的真正目的,他是想要「革命」。他之前从哥顿那里得知的哈维之夜真相,此时将其公布于世,全城的精神支柱崩塌。接着贝恩宣布要结束这个城市的腐败,精英的特权,把权力还给人民。他把出城的桥除一座外,全都炸断,此桥作为补给桥,凡有人胆敢越过此桥,引爆核弹。除此之外,民众做一切皆可,无论是打砸抢烧,掠夺富人财富,还是抓人去「公判大会」。至于蝙蝠侠,他被贝恩丢在异国的一个地底牢房中。
至此,全片上半段结束。除了布雷克开场就认出蝙蝠侠身份非常突兀外(竟然比小丑还聪明?!),贝恩展现出了一个超级反派所应有的心计和力量。他也做到了小丑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整个城市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狂欢。而正方,无论是蝙蝠侠的身心俱疲,老管家的痛心疾首,还是警长的中弹和警察的集体被俘,都把这个城市推到了三部影片中最危险的时刻。可是,影片后半段陷落了一种奇怪的俗套剧情:
布鲁斯所在的监狱与其说是监狱,不如说是一个训练营,因为根本这里没有狱卒,也没人阻拦你通过唯一的出口——那个天井爬出去,只要你有本事。伤痕累累的他得到了狱友的帮助。狱友不仅帮他恢复身体,还告诉他许多过去的故事,关于这里的一个传奇:多年来只有一个小孩子逃出去过,这个孩子徒手爬出牢房天井。布鲁斯想到了贝恩。高谭之子在牢房的电视里看到高谭彻底成为无政府主义的天堂,悲愤交加,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
而在高谭市,警长,布雷克领着仅剩的一些人马作着抵抗。他们从福克斯那里得知这个核弹被拆下后很不稳定,三十余天就将爆炸,所以高谭毁灭不可避免,除非能把它装回实验室。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没人能从贝恩手里抢东西,直到蝙蝠侠回来。蝙蝠侠回到高谭,与被这所谓「人民自治」的乱世吓坏的联手,从地下救了警察,并打通了去实验室的道路。次日,警察与暴民展开街头大战,蝙蝠侠与贝恩再次对决。知道了贝恩命门的蝙蝠侠,专打贝恩面具,成功打败对手。就在蝙蝠侠逼问贝恩核弹引爆装置在何处的时候,米兰达一刀捅向蝙蝠侠——原来她是最后的反派。米兰达花了一点时间介绍了她的身世:其实她才是那个逃出牢房的孩子,而贝恩是在牢里保护她的人,自然,她爱贝恩。另外,米兰达其实是蝙蝠侠的导师,「影子联盟」首领的女儿。惊愕无比的蝙蝠侠看着米兰达将即将爆炸的核弹开走。好在猫女及时赶到,一炮轰死贝恩,俩人一个飞机,一个摩托,追击米兰达。
最后的结局是,米兰达因车祸而死,她死前将实验室用水淹了,在那里焦急等待核弹归为的福克斯白忙活。还有一分钟就要爆炸了,蝙蝠侠决定献身,用飞机提着核弹飞向大海,核弹爆炸——所有人都知道蝙蝠侠牺牲了。最后五分钟的剧情,我就不说了。
无可挑剔的前半段和漏洞百出的后半段让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影片。各种小细节的错误使人心烦:一向「现实主义」的影片突然出现了「影子联盟」大师的鬼魂幻觉;无故出来送死的三个联邦探员;一会儿说外语,一会儿说英语的导师(他似乎在牢房中承担了阿尔弗雷德的角色);莫名其妙地让稻草人出来露脸;至于 Rises,诺兰似乎除了在影片中反复点题就想不出别的办法说通了。影片中出现几次生硬的点题:第一次是贝恩说「The fire rises.」;第二次是管家说「Sometimes, a man can rise in the darkness.」;第三次是牢房中狱友唱「Rise」歌为蝙蝠侠助威;第四次是蝙蝠侠归来在大楼上点燃了他的 Logo;第五次是最后两分钟的时候,一个新人物渐渐升起的镜头。
但这些小细节还不足以致命。最大的问题是,诺兰没有把这个故事说通。
我想问任何一个觉得「第三部优秀」的观众一个问题:最后,民众纪念蝙蝠侠是因为他和核弹同归于尽还是因为蝙蝠侠重新让民众相信了正义的可能?
诺兰根本没有解决第一第二部留下的问题。蝙蝠侠在三部影片中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成为一个「象征」,希望民众相信正义,希望终有一天,蒙着面的「黑暗骑士」成为不需要。可是,第三部影片中恰恰反映了这一切的不可能:民众在无政府状态下如此自在。除了孩子和被困的警察,电影中所有给普通百姓的镜头都表现出了「暴民的狂欢」。蝙蝠侠失败了,他彻底失败了,完全沦为一个「人肉拆弹部队」。民众对蝙蝠侠的同情也就是因为他自我牺牲地解决的核弹问题,仅此而已。可以想象,若日后再来一个反派,只要再次抓住腐败、特权、不平等问题,做做文章,就能成功。如小丑所说「It wasn’t hard. You see, madness, as you know, is like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
更进一步,诺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它是无解的。在影片前半段,诺兰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矛盾可以挖掘,顺着那些线索,我都可以找到比原作好得多的解决方案。
在我看来,核弹根本不是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民众信念问题。诺兰甚至可以把影片设计得更加戏剧性:如果核弹不再是威胁,民众是否会继续享受这种无政府状态?如果是,蝙蝠侠如何重建正义?如果让蝙蝠侠与核弹同归于尽是诺兰口中所谓「重大牺牲」的话,那也太小家子气了。他完全可以让蝙蝠侠真实身份公诸于世——这个多次拯救城市的英雄,其实是民众最痛恨的城市精英,富人,所谓特权阶层。但是现在,他身无分文,女友惨死,新欢背弃,管家黯然离开,整整八年被世人唾弃,被敌人打得半死,可他依然没有抛弃高谭。蝙蝠侠的力量,不在于他受过特训,他有万贯家财,他有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是他意志坚定,他相信民众内心终究向善。他的经历能让民众相信精英可以善良,为富亦可为仁。
实在可惜。诺兰原本可以让蝙蝠侠来一个真正精神上逆转。然而,他选择了一个最差的结局:让蝙蝠侠的初衷未得实现。
转载自:知乎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7879/
本文小编:BAZINGA 标题: 看不到蝙蝠侠?没事,看看资深影迷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7/25, 11: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欢迎网友投稿、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