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是一种教养

2012-02-29 01:14

说理是一种教养

by 乐淘小编

at 2012-02-28 17:14:32

original http://letaoba.info/2961

文/徐 贲

学习说理不是学习一些能把什么话都“说圆”,把“无理”变成“在理”的技巧,而是通过提供真实的信息、事实、知识去说服别人。说理应当说真话,当然,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有效地说真话,包括条理、逻辑、举例、语言的明晰与生动等等,也都是必要的。

说真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对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也是细心教育的结果。人们往往把说真话,不说谎的教育看成是一种德行(道德或品格)教育,这固然不错,但应该看到,作为说理的说真话更是一种“教养”。

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把良好的教养(civility)视为德行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教养与德行的不同在于,如果我们公认一个人有“诚实”的德行,那么我们是说,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诚实的。世界上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那也一定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被认为是诚实的人都是在一些事情上诚实,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并不诚实的,例如,再诚实的人也会有需要找借口或推诿的时候,虽然不见得“诚实”,但谁都有需要这么做的时候。

教养意义上的“诚实”标准不是绝对的,所有相应也就“低”一些。教养意义上的“诚实”不是必须做什么,而是应该不做什么。“诚实”只不过是在人际关系中维持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要丧失可信度,因为这样对自己比较有好处。 一个人在说理的时候,要说服别人,没有别人的信任,没有好的名声,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的眼里是一个讲理的人,那首先是因为别人觉得他会说真话,比较诚实与诚恳,也就是比较有教养,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人。在对人的评价中,“讲理”是一种“长处”,不讲理是一种“缺点”,区别往往就在于教养。

洛克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不要说谎,不要找借口,他没有说要诚实。不说谎和不找借口是比较低调和平凡的德行,更符合他所说的教养。他说,“幼童因为害怕他们的过失被别人一览无余,便会像亚当的其余子孙一样,去寻找借口。这种过失往往与虚伪相近,且也容易导致虚伪,因此不能加以纵容。”儿童说谎往往是因为以为,说了真话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或因为有过失而受到责罚。所以,洛克劝告家长,“您就必须注意,切不可让他因为坦诚而造成一丝的不安;恰恰相反,他自发的认错可使他免除所有的惩罚,此外还应用一些满意、赞同的标志给予鼓励。”这也就是说,要让孩子知道,坦诚对他不但没有害处,而且还会有好处。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说真话而不说谎,并不一定是受道理律令的驱策,而是出于实际的考量,聪明的政客或商人大多明白这个道理。

洛克还说,“倘若您从(孩子)的借口当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找出其间有虚假的成分,那就把它认作是真实吧,切不可表现出点点的怀疑。让他在您面前保持一种尽可能好的声誉,因为他一旦发现自己丧失了这一声誉,您也就丧失了一种重要的、最好的支配他的方式。”这是在说话问题上的无罪推理,在你不能证实是说谎时不要断言是说谎,甚至加以责罚。这是为了尽量维护孩子的自尊,因为没有自尊的人是绝对学不会教养的。这样对待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家长有教养的行为。你如果老是提防和怀疑孩子的“狡猾”,就会反而把他往狡猾的路上引,政府不应该像防贼一样地对待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

说理是一种教养,这是就教养的两个方面而言的,“首先,从心底要保持一种不去侵犯别人的心思;其次,要学会表达那种心思的最为人接受、最为人喜悦的方法。从其一,人可称得上是彬彬有礼;从其二,则可称得上是优雅得体。后者指的是我们要在表情、声音、言语、动作、姿势乃至整个外部仪态都要表现得得体优雅,以使我们结交、交谈的人心悦、自在。这是一种我们的内心借以表达其礼仪的语言”。

说理是平等、尊重地对待他人,这就需要在说话时避免洛克指出的那些“无教养”表现,如,“粗俗”、“轻蔑或对人缺乏应有的尊敬”、“吹毛求疵,故意给别人找茬”、“嘲弄”、“刁难”。说理是一种尊重和自重的话语行为,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被对方尊重,“与人争辩时,一定要用最温和的态度和尽可能委婉的言语。总之,要从整个行为举止上去表明您并不是故意要与人争辩的。同时,还要伴有对他人表示尊敬和善意的标志,这样我们才能在赢得争辩的同时不致失去了对方的尊重。”

说理是一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应该给彼此带来快乐和教益,“彬彬有礼的人要比能干的人更受欢迎”。言辞傲慢、尖酸刻薄、油滑、暴戾,或者过分炫耀文采、装腔作势,都会给人带来不快,洛克说,有的人“虽然有能力、有诚心”,但“却也难以弥补因为其过于严肃和僵硬的表现给人带来的不安感”。同样道理,说理的人虽然很有文采、论点强悍、理由充足,但因为太咄咄逼人或者油腔滑调而难以弥补给读者实际带来的不快。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左岸记:自上而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无罪推理,因为上有强大的证实能力,也应该有那种气度;而自下而上呢?无罪推理和凡事有罪推理却要并重,无罪推理是一种尊敬,有罪推理也不是为上不尊,而是一种合理监督。另外,我们在网络上行走,也可以表现得有教养些(当然,喜欢混战,喜欢吵闹的人例外),这就要我们避开一些思维上的陷阱。

附:韩方大战中的思维陷阱——赵昱鲲

认知疗法的开山鼻祖Aaron Beck总结出抑郁症患者常有的思维陷阱,后来又有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发现它们并非抑郁症患者所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它们也并非只让我们掉进抑郁的无底洞,还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犯错误。

本文试图列举韩方大战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思维陷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的目的是描述,而非指责。虽然思维陷阱不是好现象,但也不要把它们妖魔化。 思维陷阱来自于人类的本性,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从来不掉进思维陷阱的人,现在还没有生出来。我只是希望,在你明白了陷阱的模样之后,将来可以避免这些思 维陷阱,则退可以拒抑郁、保乐观,进可以说道理、讲逻辑 。

1. 草率结论

“草率结论”这个思维陷阱,顾名思义,是指你看到一点证据,不经周详思虑,立刻就下结论。它是陷阱中的战斗阱,其他陷阱多少也都会导致草率结论(各个思维陷阱之间本来就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枝叶交错地盘缠在一起)。下草率结论的原因,一般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声音,对外界的信息会抢在理智之前做出反应,向你喊话。

抑郁者很容易把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立刻找到一个坏的结论,比如,老板跟你说:“到我办公室来一趟。”于是你立刻想:“完了,肯定是我的工作没做好,轻则被骂、重则卷铺盖滚蛋了!”但是,为什么不会是老板叫你去夸你工作做得好、给你加薪提职呢?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深处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认为自己不配表扬,只有犯错老板才会找你。

方舟子在对韩寒的质疑中多次坠入这个陷阱。比如“写于初二的《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这完全是属于中年人的恶趣味。”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草率。别人我不知道,至少我自己,在初二时也有这等恶趣味了,只是不敢象韩寒那样写出来而已,倒是现在年近中年,对性的趣味反而趋淡。

类似的例子还有:把韩寒“彻夜阅读《二十四史》”当成“(完整)读过二十四史”然后批驳之,甚至到韩寒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与现实不合之处,这些错误对于以打假、科普闻名的方舟子来说,犯得实在太草率了。

2. 读心术

“读心术”是指你自以为是地推断出别人的动机、想法。比如,当你在街头打电话时,旁边一个人忽然噗哧一声笑了,你想:“这家伙肯定是在嘲笑我刚才说的话!”但他也许只是在报纸上看到个好玩的段子。类似的,你在公司里碰到老板,他板着脸没理你,你会惶恐地想:“完了,他一定对我有意见!”但他也许只是正好心情不好,或者沉浸于某个重要问题。

这个思维陷阱非常普遍。比如,某些军事论坛上常可看到“美国驻军阿富汗、渗透巴基斯坦,就是要在中亚布局,准备包围中国”之类的言论。这就是在读美国司令部之心了。

韩寒也解读过方舟子的心,比如在《孤方请自赏》中说:“(方舟子)看见一个叫麦田的人用阴谋论和窜改的数据写了一篇文章,这种路数方舟子一看颇为眼熟,惺惺相惜,想搭个顺风车给自己增添一些履历……”这是推测方舟子质疑的动机是“给自己增添一些履历”,但从方舟子的过去来看,他的动机还可能是他对打假的执着。

这个思维陷阱反过来的另一种形式是,认为别人应该明白读得懂你的心。有网友发微博说:“用DICT和SPSS测试了韩寒和路金波在2008到2011年间的新浪微博文章,结论是,不能证明二人文章有显著不同。”方舟子评论说:“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设一些对照,例如韩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韩寒认为:“方舟子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一个软件证明,我和路金波的文章差不多,所以暗示其实我的枪手是路金波。”方舟子解释说:“我实际上是在批评这个实验设计,它只比较了韩寒和路金波两个人的文章,即使不能证明二人文章有显著不同,也不能说明什么”。

但在当时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语境下,很多人大概都不会把“这个研究有意思”解读成“我实际上是在批评这个实验设计”,而会做韩寒那种解读。在这里,韩寒误读了方舟子的心,而方舟子误以为他的心韩寒应该明白——唉,这场架的剧本莫非是琼瑶写的?

3. 隧道眼、聚焦眼

“隧道眼”指你仿佛身处隧道之中,只看见隧道尽头的一小部分事实,而看不见隧道外其他不同的事实。“聚焦眼”指你虽然看见了其他事实,但却有意无意地只注意一部分事实,而认为其他事实不重要。抑郁者基本上都对两个思维陷阱是逢坑必跳,屡屡只注意坏事,不注意或少注意好事,当然不抑郁 才怪。

这两招也是网络上的制胜法宝。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立场太坚硬,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东西,在辩论中列举起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滔滔不绝,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一概无视,然后翩然自以为“完胜”、“秒杀”。

方舟子在质疑韩寒时,连续发出很多重炮,比如发现韩寒以前的文章显得老成,不像出自一个少年之手。这本是合理的怀疑,是有利于方舟子的证据。但韩寒回答说,那是因为他年轻时写文章“故作老成、非常做作”,这个解释很符合年轻作家的心理,合情合理,反而证明了这些文章是年轻人所写。然而,当这个证据转而对方舟子不利后,方舟子就没有对此再做出回应,而是继续去寻找其他可疑之处,似乎有时只看得见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看不见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这两个思维陷阱也里挤满了双方的粉丝。方粉拿着聚焦镜看一些合理的质疑,韩粉拿着放大镜看一些被驳倒的质疑,然后一起在陷阱里合唱“你真脑残”。

4. 非黑即白

“非黑即白”是指你在面对事件或信息时,把它不是定位在乌漆的黑,就是定位在纯洁的白,而没有意识到,在纯黑和纯白之间,还有大量的过度灰色地带。 比如,你有个朋友,一向对你很讲义气,但有一次他忙着陪女朋友,没来帮你的忙,你一下子就把他打上“重色轻友”的记号,从此对他心怀芥蒂。这样的心态下,很容易把世界和周围的人都迟早贴上黑色标签,陷入抑郁。

网络上很多人的言论都暴露出这个陷阱。比如,说起民主,就是民主国家也有种种弊病,说起自由,就是西方社会也没有绝对自由,然后由此否定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的世界是黑白色的,没有认识到民主和自由也可以渐次推进。

在这次韩方大战中,不断有人发出“啊,原来韩寒是这样的人!从此鄙视!”、“啊,原来方舟子是这样的人!从此鄙视!”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存得下非黑即白的世界,一旦对方表现稍微不合己意,立刻从天堂贬到地狱。

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更糟糕。很多网站趁此机会推出投票,但选项往往只有两个,要么支持韩寒,要么支持方舟子,而没有中间选项,这就强化了网友心中的非黑即白的印象。

战胜思维陷阱

如前所示,思维陷阱毫无高深奥秘之处,都只是些常人易犯的浅显错误。只要我们扪心自省,都能从过去的思维中找到陷阱的痕迹。而一旦我们明白了其中道理之后,就可以绕过思维陷阱。

怎样防止呢?很简单:当你很快地下了一个结论时,不要急着行动或发表,退后一步,仔细想一下:我忽略了相反的证据吗?我盲从了内心的声音吗?我对别人动机的推测有证据吗?我是不是把别人判断得非黑即白?

古之君子日三省乎己,我们如果在思考时也能自省一下这四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避免一些思维陷阱,在生活中更快乐,在网络上少犯错。

来源:左岸读书
链接: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2783.html

说理是一种教养 发布在: 乐淘| 欢迎订阅本站|
说理是一种教养,乐淘,le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