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偷懒是人类的天性(顺便说一句,贴图是Greeny做的...哈哈),细看之下这个模型制作的比较粗糙。但是在最佳观测点上观察时,这种精细程度已经足够让人眼无法区别了,做得再精细也没有意义。
《瀑布》,1961,埃舍尔
● 埃舍尔晚年所创作的《瀑布》由于其巧妙的构思广受赞誉。仔细看这幅画面。
● 为了之后的叙述简便,我们称这幅画面中部、底层是水车的三层结构为“左塔”,“左塔顶面”上放着一个由3个六面体合成的空间几何体。画面右边的双层结构为“右塔”,“右塔顶面”有一个3个八面体合成的空间几何体。水车下方积水的地方称为“水槽”,从水槽开始往画面上方数,各个水道分别命名为“第一水道”、“第二水道”...等。左塔顶层,水流流下的部分称为“瀑布平台”。
● 这个制作的目的是将原作中华丽丽的画面搬入三维世界,让人们能够看到一幅带有流水的、活起来的画面。两个问题是关键:一,如何实现原作中“不可能的”建筑结构:连续的水道自身出现了空间上的层叠关系;二,如何实现水流沿着水道和瀑布进行的循环流动。
● 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有许多的设计思路。本文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种而已,有闲的蛋疼阶级可以继续思考,看看有什么别的结构也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 作为一枚热爱工程学的小果壳,设计之前你需要接受以下三个前提:
1. 永动机不存在。
2. 永动机不存在。
3. 永动机不存在。
● 好吧这是一个冷笑话... 需要接受的前提是:
1. 水会向着重力的方向流动。
2. 眼见不一定为实。
1.整个模型置于一个平台之上(我们用了玻璃餐桌)。
2.第一水道到第四水道是连续的、逐渐降低的水道。水流出第四水道的末端之后,会进入一个回收管道,流回隐藏在平台底部的蓄水池中。左塔三层是整个模型最高的部分,瀑布口位于水车的正上方。用一个小水泵将蓄水池中的水泵上左塔三层的瀑布口,再由瀑布口流下来冲击水车,实现水流的循环。
3.视觉效果方面,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能让左塔三层的瀑布口和第四水道的末端在视觉上连接在一起,就在视觉上让水流得以循环了。而让在一个平面上的水道看起来像左右两个塔的层叠效果,需要依靠“塔”中的各个“柱子”在长短和粗细上的调整。
● 回到刚才那幅注释过的原画,可以看到,用蓝色字标示的是水流循环,橘色字标示的是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出现的建筑结构,绿色字则是为了更接近原画而做的,没有功能上的意义。
● 在制造一个三维模型之前,用软件建模来辅助设计是一个经济又高效的方法。大部分3D设计软件都可以做这个功能,不过我在此推荐使用最容易上手的Google SketchUp。这款软件有免费版本,是一个针对建筑设计行业的草图绘制软件。它和其他3D设计软件最大的区别就是:SketchUp是面向设计者的,允许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心中的蓝图,逐渐形成建筑的草稿。
● 在Sketchup的帮助页上就能看到入门教程的youtube视频,国内的视频网站上也能搜到。
● 在建立这个模型时,使用了“照片匹配”的功能。将埃舍尔的原画作为从某个视角拍摄这个建筑的照片,然后以它为背景,建立一个看起来和背景画面上的建筑完全相同的3D模型。
● 这张就是按照原画视角来建模的对比图。仔细看,左图中是有一个半透明的模型挡在原画前面的。右图中去掉了作为背景的原画。
● 这里提出一个“观察点”的概念。在SketchUp中建模时,要在Camera选项中选择Perspective,也就是透视视角。在这个透视视角下,我们看到的画面是模拟了一个摄像机对这个模型进行拍摄时的效果。一切视觉错觉都是建立在这个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固定的前提下。我们称上图中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之后的讨论全部都是关于“如何欺骗观察点的观察者”的。
● 这个3D模型比最终模型少了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水流的底面,另一个是产生空间幻觉的立柱。
从完全不会使用SketchUp到做出这个模型,一共只用了3天时间,也就十几个小时的样子。这也是SketchUp上手速度快的一个明证。
● 建筑封顶,下一步:装修。有请装修师傅……Greeny!
● 为了达到尽可能与原画一致的效果,“面子工程”当然很重要。可惜我不是那本领强的粉刷匠,只能用ps将原画Ctrl+V到模型上去。
● 思路很简单——从原画中选择相应的内容,调整大小和透视,打印,粘贴。
● 瀑布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要与水亲密接触的部分,用防水性能良好的PP背胶喷绘。而打酱油的部分,比如前景、背景什么的,就直接用120g的A4纸打印了。
● 由于美工师傅迫切的想看到成果,模型主体没做完就心急的把贴图贴上了,后面调整的时候对贴图造成了不小的破坏,比如粘底板时原画的砖缝看不见了啊,调试流水时颜料层进水掉色啊,背胶沾水不黏了啊……不得已竣工之后贴图又重做一份贴图。
● 下面我来演示ps过程,对ps无爱的同学可以直接移步下载区寻找“瀑布装修套件”。当然你也可以尽情施展你的设计天赋,无视这些ps指导和装修套件,所谓艺无定法嘛!
● 第一步当然是新建文件,单位设置成厘米,如果你只打算做能被人看到的那几面墙,90X60cm的大小就够了(因为pp纸材的常用规格是45cm、60cm或90cm。不过为了360°展示模型时不那么寒酸,我还是把原画里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每一面都做了。所以你下载的会是90X120cm的完整版)。
● 从原画中截出一部分砖块图像(范围尽量大些),复制几次直到满屏,把连接不自然的地方和看起来太规律的地方稍作调整,然后在编辑菜单中把它设置为填充图案。
● 按照google sketchup的尺寸先建立参考线,然后画出每一堵墙的轮廓。墙外的部分用蒙版挡住,在内部填充墙的图案。由于原画中每一堵墙的砖层数量是确定的,所以填充图案的大小也很好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柱子底座的砖块厚度,和墙体上砖块的厚度并不完全一样,这也有助于错觉的产生。
● 做完砖块,顺手在边边角角的空白处把底板做了,再多做几层砖以备不时之需。再剩下边缘地带也不能浪费——房子的侧面由于要与水亲密接触,所以给空白处做个简单的浅灰色纹理吧。
● 最后送去洗印店的喷绘图纸要调成灰度模式,以免由于喷绘设备偏色(这简直是一定的)而增加不必要的纠结。
这个白色轮廓隐约让我联想到了事故现场...
● 原画上看起来不大的背景,经过透视和反透视的抗争后变的比模型大了很多。我们的背景墙距离模型50cm左右,经过计算背景尺寸应该是145cm*100cm。
● 直接抠出来的背景会有一些地方是被瀑布挡住的。虽然理论上讲,调整好模型的摆放角度和距离,这些空白的地方并不会“出境”,但实际上做出的东西很难那么刚刚好。为了不穿帮,还是把空白补上吧。
● 你可以用ps的“仿制图章”和“补丁”工具一点点填补,也可以直接用画笔在空白处继续创作。如果你是手绘达人,用整开大白纸挥就一张背景图显然更有范。(我本来是想如此显摆一下的,但是考虑到时间有限,还是把精力奉献给了模型这个主角……)。
● 除了垂直的背景,桌面上的空白处同样需要粉饰。不过因为桌面的可见范围比较少,我就只是随便摆了几张背景图案(视频证明细看还是有破绽的)。
房顶设计图
● 把原画中的房顶截下来,调整成矩形就ok了。房顶的烟囱不需要单独做,只要你的房顶角度和原画看起来一致,那么调整过透视房顶贴上去烟囱自然是直的。
● 别忘了柱子后面还有一小部分房顶。打印一张房顶砖瓦的肌理,剪一个“小”三角(只是看上去小而已,实际大小可以通过监视器调整)补在柱子后面的“空地”上。
● 在我们理想化的设计中,立柱是360°的实体模型,而不是这么坑爹一张贴纸。但是由于两种方案在镜头中看起来是一样的,制作中就避繁趋简了(俗称偷懒)。同样,从原画上截图,调整透视,打印,贴图。
● 实际中的模型立柱距离摄像机有三个不同距离,所以打印的立柱图也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尺寸,这样镜头中看起来才是一样的粗细。(尺寸参数?嘿嘿,你猜~)
● 看完立柱和房顶的制作过程,面对那华丽而繁复有如深海乐园的前景,你应该毫无压力了吧?